蒙古族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14-07-21
在葫芦岛市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建昌县,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现在建昌县蒙古族大多均使用汉语,汉字。
宗教:蒙古族人以信仰喇嘛教为主。
葬俗:老人去世,应先请喇嘛教念经,入殓后仍停放家里,只有在入葬时才移动。办丧事在蒙古族人中开销很大,特别是寿终正寝的老丧。而前去参加丧礼的亲友不用带别的礼物,只将一条哈达奉献在灵前,向逝者施礼即可,而丧礼所收集的哈达全归喇嘛所有。通常丧葬后还有许多的礼俗必须遵守,比如第21天后要再请喇嘛念经,居丧期间男的不修胡须、不理发,女的不戴头饰和首饰、不穿红挂绿,居丧那年春节门窗不贴红绿纸,春节拜年不用哈达,只用鼻烟壶回礼等等。
饮食:蒙古人喜欢面食,主要用麦面、青稞面、荞面和莜面等原料制作而成。面食一般制成饼食,而饼的形状各异,风味独特:真的有“观之是艺术品,食之是美味佳肴”。
礼俗: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向客人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恭敬,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高兴地接住酒,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传统节日:有“白节”、 那达慕、祭敖包等。
白节: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白节: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那达慕: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