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文化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17-12-1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字体: | |

 

  狩猎 

    竞技项目:狩猎 

  狩猎比赛是满族人在传统狩猎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民间体育游戏,对抗性强、竞争激烈,适合年轻人竞技,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狩猎满语为“阿巴兰比”。古时,狩猎是满族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为生活的环境和求生所需,满族人擅长狩猎,精于骑射,手持猎枪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身背背篓,方便将捕获的猎物放于背篓中。当捕捉猎物满载而归后,他们便把猎物互相往对方背篓中投放。谁投放得多,就视为胜利。

  狩猎比赛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打猎,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一个背篓游戏。比赛在长15米、宽14米的长方形场地内进行。参赛的两队人员均等,根据人数多少,比赛场地范围可大可小。

  原来的狩猎比赛,每队有布制的野兽“虎”和“熊”各一个。猎物可用玩具猎物,也可用沙袋。沙袋有用布做的,有用皮革做的,拳头大小,重量不超过200克。比赛开始后,队员互相往对方背篓内投掷“野兽”,投进“虎”得2分,投进“熊”得1分。比赛共进行5局,每局5分钟,五战三胜制。

  现在的狩猎比赛,将猎物统一改为比赛用球,器材是每名队员背后的背篓。每队的目标是:通过同伴之间传球,将球投入到对方队员背后的背篓中得分,并阻止对方队获得控制球或得分。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扔、滚、投,防守方通过奔跑、努力抢断球等方式阻拦进攻者得分。比赛结束时,以得分多者为胜。

  比赛用球由皮革制成,成球形状,内部填充柔软物质,周长约22至30厘米,重15至20克(棒垒球大小)。背篓由塑料或竹片制成,上口宽,底部窄。篓口呈半圆形,上口长约33厘米,短边约21厘米,底部长约22.5厘米,短边约14.5厘米,背篓高23厘米。上口部和底部有两条用于捆绑的长带。背篓绑到后背时,上口要与肩部平行。

  狩猎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奔跑能力、锻炼全身器官,而且对于培养机智灵敏与耐力、准确性和判断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都有积极作用。

  1985年,在阜新市举办的辽宁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丹东市代表团首次将狩猎列为表演项目,受到好评,并引起有关专家及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责成辽宁省民委、省体育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狩猎表演规则进行研究和修改完善。此后,狩猎项目首次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使之从辽宁赛场走到全国赛场。

  从1998年辽宁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至今,狩猎被列为辽宁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参赛队伍逐年增加,并多次作为辽宁省代表团的表演项目在全国各类赛事活动中参赛和表演。

  

 

    

    雪地走 

    竞技项目:雪地走 

  雪地走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女子专设。雪地走项目在跑道上进行,竞赛项目有60米、100米、4×100米接力竞走。参赛运动员脚穿三寸高底的“寸子鞋”,身着满族服装(一般为旗袍),旗袍下摆位置应于膝盖下方15厘米处、鞋子为10厘米高的花盆底鞋,左手持手绢,向终点快速竞走。行进时,两脚不得同时离地。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清代满族又称“旗人”,旗人妇女不裹脚,因此她们能跑、能跳,性格泼辣,但显得不文雅。为此,清代宫廷发明了“寸子鞋”。宫廷妇女穿上“寸子鞋”,个子高了,穿上旗袍身材苗条,加之穿上“寸子鞋”不能跑、跳和走大步,必须走“四方步”,所以显得文雅,受到人们赏识。

  古时正月十五,满族妇女有“走百病”之俗。“走百病”也叫“轱辘冰”,又名“脱晦气”。冬天雪大,穿着“寸子鞋”的宫廷妇女到雪地里玩耍取乐,走路不湿鞋,咯吱咯吱响很有情趣。她们在玩乐中经常比比谁走得快,这就形成雪地走这个游戏活动。

  在1985年阜新市举办的辽宁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雪地走作为丹东市代表队的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竞赛规则经过几次修订,1998年9月,在朝阳市举办的辽宁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竞技项目。

  

 

    赛威呼 

    竞技项目:赛威呼 

  威呼为满语,“赛船”之意,汉译为独木船,是水上运载工具。威呼以巨木刳制而成,长约两丈,圆底,前锐,后修。大的可容纳五六人,小的可容纳二三人。古时比赛在水上进行,参赛者一人坐在一只威呼上,手持一根两头桨左右划水,在激流中飞速前进,称“威呼赛飞”。

  早年捕鱼采珠是部分满族人世代相传的职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按满族风俗,要举行纪念祖先和庆贺丰收的各种活动。这一天,飘泊在外的满族人都要缅怀先辈,在河边放游河灯,在水中赛船,把思念家乡的心愿寄托给顺流而下的小船。聚居农牧区后,满族弃渔从牧,将放船的习俗变为象征性的划旱船形式。清代赛威呼不但是儿童喜爱的游戏,而且还是重要的军事体育项目。

  现在的赛威呼在地面上进行,有固定的跑道,为100米距离。器材是2米长竹竿(铝杆)两根,参赛队每队5人,排成纵队,前4人面向终点,后1人背向终点,每人两手各握一根竹竿。起跑后队员须一直保持纵队队形,沿跑道飞跑,喊口号统一步调,以先跑到终点者为胜。此项竞技取胜关键在于步调一致。赛威呼比赛气氛紧张激烈,场面活泼诙谐,极富有娱乐情趣。

  1985年,辽宁省将赛威呼挖掘整理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1988年,被辽宁省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歘嘎拉哈 

    健身娱乐项目:歘嘎拉哈 

  歘(chua)嘎拉哈是北方民族的一项古老游戏。在沈阳这块土地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嘎拉哈”为满语音译,是猪、羊等家畜的后腿膝盖骨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的骨头。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涂上颜色(多为红色),或保持原色。“嘎拉哈”呈六面形,上下左右分别称作坑儿(夕儿)、背儿(鼓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长期以来,生活在北方的满、锡伯、蒙古、达斡尔、鄂伦春、朝鲜、回、汉等民族,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由于它场地要求不高、器材简单、歘技多样, 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嘎拉哈曾有一个传说:相传,大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儿子金兀术从小任性淘气,习文练武,一事无成。阿骨打决定让金兀术到松花江畔的深山老林中学艺。金兀术路遇仙人,指点他说,如果能追上一只狍子,取来它的嘎拉哈,他就能成为最灵巧的人;如果射死一只野猪,取来它的嘎拉哈,就能成为最勇敢的人;如果扎死一只熊,取来它的嘎拉哈,就可以成为天底下最有力气的人。后来金兀术做到了,并且真的如仙人所说,在大金国声名鹊起。女真人各家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把各种嘎拉哈收集起来,让他们朝上扔着玩。后来,成人也参加了这一游戏。于是,“嘎拉哈”游戏就成为满族传统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2009年,歘嘎拉哈活动被沈阳市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定为正式体育比赛项目。沈阳市沈北新区先后承办了3届沈阳市“神州一歘”锡伯族嘎拉哈节。每次活动,都有200余人共同演绎“空中揽月”、“深海探宝”、“生财有道”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动作,让观众大开眼界。

  近几年,沈北新区已将歘嘎拉哈这一民族传统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体育课程和学生课外活动中,每年都举办大小不等的嘎拉哈赛事活动。通过多年的挖掘、整理、提高,几经修改,歘嘎拉哈在赛制上、比赛规则和奖励设置方面都更加严谨规范。

  如今,歘嘎拉哈这一健身娱乐形式,已经成为增强民族意识、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情趣、锻炼身心健康的一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并作为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积极申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蒙古族象棋 

    健身娱乐项目:蒙古族象棋 

  蒙古族象棋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相传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引进。

  蒙古族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游戏之一,经过千年传承,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除蒙古族外,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回、满、汉等民族的棋类爱好者也十分喜爱。该项目继承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共同点,又自成一派,简单易学,老少皆宜。1993年,国家体委将蒙古族象棋列为国家运动,并写入体育手册。

  蒙古族象棋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在古印度,它是一种叫作“却图郎卡”的棋,可4人同时游戏;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后,被叫作“沙特拉兹”;15世纪后传到欧洲,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国际象棋。因而可以说,蒙古族象棋和国标象棋同出一源。

  蒙古语称象棋为“沙塔拉”,亦写“喜塔尔”,为区别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故汉语称蒙古族象棋。传说成吉思汗纵横欧亚时期,蒙古族象棋已在蒙古族人民当中盛行。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13世纪30年代,这种棋艺就先于欧洲传到草原了。它是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经过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来的。

  蒙古族象棋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64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棋盘一样。浅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32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8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族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族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弈时,双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其中运用无穷。”

  蒙古族象棋本身还是一种优美的木雕艺术品。蒙古族象棋棋具多为牧民自制。棋子用木头精雕,或用兽骨细琢,也有用石头刻制而成。棋盘大多是木料制作的。

  如今,蒙古族象棋不仅是一项体育项目,还已普遍列入“那达慕”竞赛项目,是那达慕大会上引人入胜的游戏项目之一,多采用国际象棋的竞赛编排和竞赛规则进行比赛。2009年,辽宁省举办了首届蒙古族象棋比赛。蒙古族象棋这项古老的棋艺,目前形成了以民族学校为基地,以蒙古族少年为主体,蒙古族自治县有关单位、个人为骨干的发展格局。